湘潭市委政法委 廖云青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安排,11月23日—27日,北国万里雪飘的时节,我有幸来到了神往已久的清华大学,参加了“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与竞争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第二期”的学习,圆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清华梦,此次学习,清华大学安排了8堂高质量的讲课,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名校的厚重文化氛围,充分领略了名师的智慧风采,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路。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却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感悟清华精神,砥砺自身品格。作为久负盛名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因此初到清华,我便按捺不住兴奋之情,趁第一天中午休息的时间,与另外几名来自湘潭的同学漫步清华园,迫不及待的找寻心目中“圣地”卓尔不群的风姿。又于当晚,灯下细细品读有关资料,通过文字介绍进一步加深印象。清华校园虽大,但校内建筑均朴素无华,绝不像某些大学片面追求建筑物“高端大气、美轮美奂”,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与此相呼应,清华大学一直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建校100余年来,一代代清华学子遵循校训校风,以“爱国、实干、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为指引,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正做到了梁启超先生所言“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虽然以前即有所了解,但此次身临清华学习,耳濡目染,使我对清华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悟,更深刻的认识。这段难忘的学习经历,将使我今后以清华学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扎实工作,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品格,任何时候都不忘自己对国家、对人民应尽的责任!
二、领略名师智慧,增长理论知识。此次培训班清华大学精心安排了8门既理论丰富又贴合实际的课程,授课的8名教授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个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观念超前,见解独特。林炎志教授的《十八大后的国情与使命》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一个阶段的国情社情,使每位学员更清楚我们党乃至每名党员干部肩上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王道勇教授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使我们明白了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直接挑战,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王传利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反腐倡廉与廉政》,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反腐败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中央实行“八项规定“的重要意义,警醒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始终遵守党纪党规,勤政为民,以优良的党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韩冬雪教授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问题与经济发展环境》、刘震教授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使我们对“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理性认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晰。这些课程,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路的拓宽、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在我看来才是最大的收获,原来在工作中,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还是存在很多肤浅、片面的地方,通过老师的点拔,我在这方面感觉有了较大的提升,相信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更加正确的认识问题,更加科学的分析问题,更加稳妥的应对问题。
三、培养学习意识,不断提升水平。在清华的学习时间很短,只有区区五天时间,但是这几天的清华学习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及学习的重要性。清华园里,每位教授学者都是治学严谨,注重吸收新知识,力求每一堂课都能有新意,能有新的成果展示给学生;教学楼、图书馆每天晚上十点以后还是灯火通明,那是一个个清华学子正聚精会神地遨游知识的瀚海。有人说“八小时之外不学习的人将是未来优先淘汰的对象”,清华厚重的学习氛围生动地诠释了这一断言。学习,不断地学习,是人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更是领导干部尽职履责的第一能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群众提出新要求的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能力不减,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工作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我将把此次清华学习当做一个新的起点,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强化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工作水平,为实现我市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湘潭”作出应有的贡献!
网友评论 |